那些嚇死外地人的美食
實際上,人對食物的感知由味蕾直接傳遞,更與個人的基因密不可分。
關于食物味道的信息,80-90%都來源于人們鼻子的嗅覺。一個人有1000個基因是鼻子辨別氣味的感受器的指定遺傳密碼,《自然遺傳學》雜志上聲稱:其中至少有50個基因是“可選擇性”的,它們在有些人的體內活躍,而在另一些人的體內卻不活躍。
這些活躍狀態不同的基因影響著人們對千種氣味和味道的感覺。就拿香菜來說,2012年兩位加拿大科學界統計發現,東亞人討厭香菜的占21%;拉丁裔和中東地區討厭香菜的人的比例低,分別只有4%和3%。有研究發現,對香菜的態度與11號染色體上的位點rs72921001有關。
美國莫奈爾中心(Monell Center)的研究成果也表明:每個人對淀粉的口味感知受口腔中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。
不同人在吃淀粉含量不同的食物時,因為各自產生的唾液淀粉酶含量不同,對同一種食物的口味感知會產生差異。而唾液淀粉酶活性主要受AMY1基因影響。同時,當人的TAS2R19受體發生變異時,就會拒絕苦澀的食物;而TAS1R3受體發生變化時,人就可能更加喜愛甜食。
同時,心理學家和認知神經學家們的新研究指出,人們對“味道”的感知來自聽覺、視覺、甚至觸覺等多感官之間的相互作用,這些因素也直接影響了各地人對不同食物的感受。
化學家莫伊爾(H.C.Moir)指出,食物的顏色會影響人們對味道的感受。有一個經典的“紅酒實驗”,實驗人員用無味的紅色染料把干白葡萄酒染成了紅色,就有被試者認為自己嘗的是紅酒而不是干白。
除了食物本身的顏色,盛食物的器皿的顏色和形狀對味道感知都有影響。實驗表明,放在白色圓形盤子上的甜點會讓人感覺“更甜”。格式塔心理學對這種現象用“環境場的整體性”這一概念來解釋,認為人們對事物的感知是對外界整體環境的反映?;蛟S,這就是中國人烹飪講究的“色香味俱全”背后隱含的科學依據。
除此以外,聽覺和味道也有關系?!案锣源唷钡恼u總是讓人覺得美味,日本人提倡吃面或喝湯時發出聲音以表達對食物的贊美?;蛟S,下一次如果你覺得口中的食物味道一般,嘗試發出一些聲音,自己就會愛上這種味道了。
美食偏好更是一種文化
不同地域對食物的不同審美往往與地形地貌、氣候、歷史甚至宗教相關。西南多山,食辣祛濕;北方天寒,吃肉保暖;沿海地區水產豐富,當地人民便因地制宜,發明多種烹飪方式,盡享海鮮的美妙滋味。